在六大茶類中綠茶的沖泡,看似簡單,其實極考工夫,因綠茶不經發(fā)酵,在色香味上,講求嫩綠明亮,清香,醇爽。沖泡時略有偏差,易使茶葉泡老悶熟,茶湯黯淡或渾濁,香氣低沉等。因此,沖泡綠茶,要順其茶性,保鮮第一,絕對地不能破壞它的鮮。不管什么茶,只有順其性去泡,才能將其香氣,口感,滋味,最大限度地表現出來。同時也要最大限度地掩蓋住它的缺點。在這一點上,只有快進快出,最容易掌握,也最為有效。綠茶鮮美的口感和鮮嫩的顏色,這兩者,最怕的就是高溫。溫度過高,會導致維生素C和多酚類的物質被破壞,鮮爽感下降,色澤也會變暗。
沖泡綠茶時不需要洗茶,因為綠茶以鮮爽度高而著稱,要的就是茶湯中的鮮爽滋味,如果第一泡的茶湯被洗掉了,真是有點兒太可惜了。因為第一泡,浸出量占可容物總量的百分之五十至百分之五十五。
(相關資料圖)
再從其營養(yǎng)成分來看,第一泡百分之八十被浸出,第二泡約占百分之十五,第三次沖泡后,基本上全部被浸出。
一、綠茶的沖泡要點
沖泡綠茶,宜選用小巧,精制,有柄,直筒,無花,白色的玻璃杯。
沖泡的水溫,建議使用80-90℃的熱水。
值得注意的是,在泡綠茶的時候不要蓋蓋子:
一則可以增加透明度,便于人們賞茶觀姿。
二則以防嫩茶被泡熟,失去鮮嫩的色澤和清鮮的滋味。
而在高溫下,茶湯容易變黃,滋味較苦,正如平時所說的,水溫高,把茶葉燙熟了。
而水溫低,則滲透性差,茶中有效成分浸出較少,茶味淡薄。
二、不同級別茶葉,沖泡方法也要有所不同
無論使用哪種方法沖泡綠茶,第一步均需要燙杯,這樣才能充分地激發(fā)出茶的色香味,既是出于衛(wèi)生,也是茶葉沖泡的重要技巧之一。
1.對于細嫩度比較好的綠茶來說,宜采用上投法,也就是需要一次地性注足足夠的熱水,待水溫適度時再投放茶葉。
2.對于細嫩但卻十分緊結的綠茶來說,需要選擇中投法,先放入三分之一的熱水,然后取適量的茶葉置入杯中,接著搖晃杯身,使茶葉充分地浸潤,這時,茶香馥郁,但不宜品飲,是聞香的好時候。待干茶吸水舒展開來后,再循序漸進的加入熱水即可。
3.對于一些質量較差的綠茶,最佳的沖泡方法,就是下投法。先置入適量茶葉,然后一次性地向杯中注足熱水即可。
三、第一泡茶湯的浸泡時間最為重要
通常燙杯之后,第一泡茶湯的浸泡時間一般應在25秒以上。不過,這個時間的確定,應以茶葉已經基本舒展為前提。如果茶葉還沒有舒展,這時看茶湯的顏色,如果顏色已經深了,不怎么再有變化了,那么茶湯也該出來了。
第一泡茶湯浸泡的時間越長,茶葉就越不耐浸泡,本來可以浸泡三四泡的茶葉,由于開始浸泡得太狠了,內含物質析出太多;第二泡也就乏力了,以至于第三泡的茶湯也就寡淡了。
第一泡茶湯浸泡時間太短,茶葉雖然耐泡,但是茶湯的滋味很難上一個新臺階,后面浸泡的時間再如何增加,茶湯始終帶點“水味”,好像興奮不起來一樣。
另外,給大家提個醒,用200毫升的玻璃杯去沖泡綠茶,投茶量2-3克就好了。如果投茶量少,浸泡時間不夠,就會味淡,水薄。如果投茶量多,浸泡時間沒有控制好,甚至還會帶苦澀。
玻璃杯最大的缺點,就是不能進行茶水分離,茶湯全部都綜合在一起,無法控制茶湯濃淡,苦澀等,因而也就無法感受到每一沖的變化。對于初學者來說,好茶也不是可以隨便就能泡好的。茶泡得好與壞,是一個人對茶的研究功底的深厚體現,所以要研究泡法。
高溫出香氣,原理是高溫容易散發(fā)氣味,相對低溫來說,高溫泡出的茶湯要香很多。如果是用沸水沖泡,那么茶味,香氣,口感等,所有的優(yōu)缺點都能夠明顯地感覺到。低溫也不是一無是處,起碼不容易苦澀,其原理是低溫不容易把茶的苦澀味浸泡出來。當然低溫泡出來的茶味也會較淡,香氣也會低沉,但湯水會比較柔和。既要保持高溫出香氣,又要隱藏苦澀,所以,現在很多人把“高沖低泡”當作法寶。
此處的高低,不光是指手法位置的高低,而是兼帶溫度的高低;意思是,高溫狀態(tài)的沖泡,快速出茶湯,盡量保留茶香茶味。
高沖注水沖泡綠茶,尤其是細嫩綠茶,茶湯容易變得更濃,更渾濁一些,對于觀感和口感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影響。
此外,又因綠茶品種最豐富,每種茶,由于形狀,緊結程度和鮮葉老嫩程度不同,沖泡水溫,時間和方法都有差異。
因此要“看茶泡茶”,不要一成不變的照搬泡茶方法,不同茶葉有不同泡法,不同的置茶量也要有不同的泡法,所以要多實踐多練習。
泡的茶多了,手法自然就熟練了。
喝的茶多了,對茶的認識也就更加豐富了。